浅谈《周立波回清溪》的现实主义表达

2024-07-17

图片

“清幽曲径上名山,绿树丛中忆旧庵。志水长流滋万物,谢林港畔耐人看。”这是作家周立波吟诵家乡清溪村山水的诗句,诗句中动人的清溪画卷在电影《周立波回清溪》中得到了再现。由潇湘电影集团出品的《周立波回清溪》于近日首映,影片选取了作家周立波回到家乡清溪村这一横截面,立足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使用诗意浪漫的表现手法和拍摄技巧,还原了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富有人格魅力的人民艺术家形象,兼具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时代性。电影承继了周立波“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是一部用声光影向周立波先生致敬的匠心之作。

图片

图片

人物的真实性还原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影片很好地做到了依托现实、尊重历史的艺术要求,通过叙述周立波回到清溪村参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过程,真实还原了一个潜心创作的“作家”形象、务实为民的“干部”形象、慈爱关怀的“父亲”形象,真实展露了他质朴低调、博爱高尚的人格品质。对于“作家”形象的真实还原,影片拍摄了周立波多次划掉书稿,为几年没有新作品而焦急,决定回到清溪村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下田插秧、车水砍柴中发掘灵感、搜集素材,最后成功以清溪村为蓝本创作出反映农村变革的小说《山乡巨变》等镜头,充分展现了周立波以精益求精、审慎认真的态度对待文学事业的精神。对于“干部”形象的真实还原,影片拍摄周立波刚到清溪村就了解粮食情况,到邓石桥、常青社参观考察,为说服周咬筋入社几次“谈话”,灵活处理不入社村民矛盾等镜头,均反映了周立波讲究工作方法、勤勉务实为民的“干部”形象。对于“父亲”形象的真实塑造着墨不多,但仅通过出现三次的周立波小女儿百穗“换牙”镜头,即可见一个关心孩子成长的慈父形象。特别是影片中第三次提到“换牙”是在得知百穗患病之时,饰演周立波的演员果靖霖将得知女儿患病的悲伤、无奈、隐忍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丰富了周立波的人格形象,让人物更加饱满、更具生命力。

图片

图片

生活的真实性呈现

电影要“好看”不仅需要情节流畅有趣、视听效果震撼,更重要的是要贴近生活、接地气,才能让观众从中找到“情感共鸣”。一是本地方言强化了“生活感”。影片尽量减少标语式的口号、说教式的台词,充分利用带益阳乡音的普通话来营造剧情、角色的真实感,如村民每句话的上扬语调;句尾带“嘞”“哒”的语气词;“晓得么子”“做么子咯”“堂客”等词汇,让观影者在不产生理解障碍的同时又感觉亲近、有趣、听得懂,让电影更加生动、更具乡情、更有韵味。二是乡村风景深化了“生活感”。影片中多次出现人物乘船进村、共同劳作的画面,两岸的青山、清澈的湖水、苍翠的绿竹共同构成了一幅诗意浪漫的乡村水墨风景画,村头的古桥、袅袅的炊烟、城里的石板路、丰收的稻田茶园,每一帧都真实展现了宜居宜游清溪村的幸福生活画卷。三是镜头细节细化了“生活感”。主创团队仔细钻研剧本细节、选择拍摄方式,以便更好地反映人物特性、描绘当时生活。比如有片段并不直接拍摄周立波干农活,而是将镜头放在他拍了拍手,拍出了手上一层灰;比如张雁秋与寡妇丁玉霞谈话时,一个坐屋内、一个坐屋外(避嫌);比如得知百穗得病,周立波两夫妻奔跑到医院时脸上的汗珠、泪珠特写,这些特写镜头既细致表现了人物情感,又显著地体现了主创团队并未走入刻板化、公式化呈现的圈套,而是用质朴简单的生活化镜头很好地平衡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艺术的浪漫性。

图片

图片

时代的真实性反映

影片真实勾画了时代背景和特定背景下的历史事件,让观影者更好理解属于过去时代的“魅力”与“局限”,进一步对现在、未来进行了展望。一是过去时代的反映反思。影片大量使用漫画、插入旧影像资料来做场景还原,色调调成具有复古感的“暖黄色”“暗灰色”,巧妙借助横幅、标语如“农业大生产 工业猛向前”等等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快速突出了当时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影片没有一味讴歌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其中产生的矛盾没有避而不谈,而是透过周立波的视角进行反思“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局限性,并通过努力部分解决了清溪村开展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二是现在时代的映射呼应。影片结尾拍摄了周立波走在他幻想的时代、走在坦途大道,看到了清溪村环境优美、游人如织,连接了过去和现在,这既是对周立波写下的“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的回应,又映射了新时代清溪村已然发生的“山乡巨变”。

作者:黎艺婕
来源:湖南文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