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乡土行走的人——电影《周立波回清溪》有感

2024-07-17

图片

“这次回来,看到农民的现状,我心里很沉重。”“这场变革,会在这广袤的山乡大地引发什么样的巨变呢?就让我的笔来记录这个时代吧。”观影结束,这些句子一直在我脑海里重复播放,之前在书本上所看到的周立波,变得立体鲜活起来。电影讲述了周立波回清溪村的一系列故事,呈现了《山乡巨变》的创作经过,以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和细腻曲折的故事叙述,将观众带入了时光隧道。
电影生动塑造了“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的人民作家形象,体现了周立波的三个侧面。作为农民,他挽起裤脚下田,“粗活干不好就写不好文章,”与村民同吃同行同劳动。作为干部,他不讲究级别,在村上挂职,领导、参与、见证农村的合作社进程,提醒村干部们帮扶村民周咬筋,关心孤儿张赖皮,合作社进程中出现了急躁冒进现象时,他不顾个人得失,毅然给省委书记写信反映情况,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作为作家,他扎根乡土,了解农民的喜怒哀乐,把乡亲们写进了小说,记录了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

图片

周立波回清溪的每一步仿佛踏在观众的心弦上,激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他对故乡的深情、对乡亲们的温情深深打动了观众。片中的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让人印象深刻。对于儿女,周立波的感情是深沉而内敛的,去城里讲课遇上大儿子,他喜出望外,之后急匆匆地赶去送别儿子,陪儿子吃饭,看着儿子的目光饱含父爱,如山水相依绵延。片子开头,他伏案写作,废稿纸在阳光下飘散,女儿奶声奶气地告诉他掉牙了,要他写累了休息,父女互动其乐融融;片子结尾与开头呼应,风吹动一张张书页,女儿因白血病去世,朦胧的光影里,他守在女儿身边,喃喃地说,爸爸忘记把牙齿丢到屋顶上了。命运的琴键在他身上弹奏出苍凉的曲子,这旋律,从银幕缓缓流淌出来,回荡在影院。夫妻在油灯下相互依偎的画面温馨感人,妻子虽然戏份不多,但她对周立波理解与支持体现在一举一动中,那句“面对群众问题,你怎么可能坐视不理嘛”,令我眼眶湿润了。

图片

《周立波回清溪》用心勾勒出一幅幅生动传神的乡村生活画卷,镜头语言富有张力,解决雷公藤事件之后的剪影颇具匠心,服化道有年代感,影片中还插入了小说中的图片,书本与影像的对比吸引眼球,湖湘风味的对白让人倍感亲切。其他配角也塑造得活灵活现,个性鲜明,特别是倔强固执的周咬筋、油滑而带几分喜感的张赖皮、追求梦想的满仓等,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周咬筋与满仓的父子冲突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观影时,坐在我身边的几个老年观众,一边看,一边小声说,“真像,过去就是这么回事,高度还原。”“满仓啊满仓,你还大一点就理解你爷老子(父亲)啦!”音效和配乐相得益彰,优美的旋律与秀丽的乡村风光相互映衬,为观众营造沉浸式观影体验,与片中人物同频共振。

图片

周立波对文学的热爱、虔诚、执着以及高尚的使命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本片的闪光点,正如主题歌里所唱的,“大地给你创作生命”,他扎根人民书写时代的精神和情怀,和他的小说一样,经过岁月的淘洗,依旧在人们心中熠熠生辉。老戏骨果靖霖的表演刻画入微,成功地把握了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让我感觉,这就是周立波,想象中的周立波,也是历史上的周立波,一个带着农民底色的周立波,一个与那片乡土血脉相连的周立波,一个背负着乡土行走的周立波。

而今,清溪村成了中国文学第一村,诗画田园、书香气息,吸引了各地的游客。还建起了清溪剧院,或许,清溪剧院可以像庐山恋电影院一样连续播放这部电影。影片中周立波说:“把自己隐去,直到淹没在时间的沙里,只有作品永生。”随着电影的上映,周立波和清溪村将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作者:高求忠

来源:长沙晚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