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下午,中非电影发展论坛圆桌论坛在湘潭大学举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志忠,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威,电影《蜕肤之渊》导演贾梅尔・奎比卡,电影《维和防暴队》演员、中国贝宁电影推广大使木兰等6位电影行业嘉宾、专家学者、影片主创参加座谈,围绕“中非电影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主题展开深度探讨。中宣部电影频道主持人郭玮主持论坛。
文化共鸣:第三世界的叙事共振
多位嘉宾指出,中非电影同属第三世界文化阵营,在历史叙事、现实议题与人文关怀上存在天然共鸣。
导演贾梅尔・奎比卡认为电影创作应聚焦人性,这是实现全球传播的关键。他以南非电影产业为例,指出西方商业模型对非洲文化表达的制约。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为非洲电影提供了新机遇,将助力非洲电影人制作出更具商业价值的作品;中非电影合作将打破“他者叙事”,实现“平等对话”。
演员木兰认为演员是中非电影交流的重要载体,只有深入了解双方文化、历史与人文,才能生动诠释角色、讲好故事,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她提到正在筹备一部喜剧题材的中贝合拍电影,目前已获得多方支持,有望成为中非电影合作新典范。
技术赋能:数字时代的类型破局
面对AI与数字技术变革新浪潮,长影集团副总经理刘威表示,电影行业已从胶片时代迈向数字新赛道,电影人需肩负起记录人类文明的使命,持续学习适应技术革新。她透露将开展非洲电影专项研究,填补长影中非合拍内容空白,助力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陈旭光教授提出“技术赋能+类型突破”的合作策略:中国在AI制作、科幻题材的技术优势,与非洲现实题材的情感表达形成互补,建议中非联手开发喜剧、冒险、科幻、奇幻等多元题材电影。
生态共建:从渠道创新到产业融合
针对中非电影的国际化传播,与会嘉宾提出多层次解决方案:推动非洲艺术电影进入中国艺术院线,通过“分线发行”扩大受众;借助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以“文旅+影视”模式传播地域文化奇观,如非洲动物大迁徙、中国张家界地貌等。范志忠教授建议打造“中非电影周年度轮办机制”,形成常态化交流平台。
此外,论坛达成多项共识:在内容创作上,聚焦创作展现当代中非发展的现实题材,如“非洲人在中国”“中国创业者在非洲”等;在产业合作上,呼吁政府与企业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设立合拍电影专项基金;在人才培养上,推动高校影视专业与非洲电影机构的交流合作。
此次圆桌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中非电影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诸多建设性思路。以影像为翼,让梦想齐飞,随着中非在电影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中非电影必将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世界电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