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影力量,从民族走向世界

2025-06-26
图片

2025中非电影周圆满落幕。作为执行方,潇湘电影集团以一次成熟、高效的国际策展实践,交出了一份超出预期的答卷。而在这之前,潇影已连续承办两届湖南民族电影展,将其打造为国内少有的以“多民族影像表达”为主轴的专业节展。

从民族到世界,潇影以节展为桥,将文化表达与产业结构编织在一起,为主流电影表达打开新的场域。这并非简单的展映轮换,而是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的悉心指导下,关于电影创作与文化使命的深层布局。在民族复兴的背景下看民族电影,在全球互鉴的语境中做国际传播,潇湘电影集团正以作品为核、平台为体,参与构建全新中国电影坐标。

图片

以影为桥:民族电影展与中非电影周

的文化互鉴之路

2025中非电影周期间,非洲影像的节奏、语言与情绪在长沙徐徐展开,与中国观众之间激荡起跨越地理与文化的共鸣。这是潇湘电影集团首次以全流程策展者的身份承办国际电影交流活动,也是一场不倚赖明星阵容与流量机制,却依然激发社会关注与文化想象的公共事件。

图片

时间线回到更早些时候。作为国内少有聚焦“民族影像表达”的专业节展平台,湖南民族电影展已连续举办两届。它聚焦少数民族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鼓励从各民族文化传统与生活日常出发进行艺术探索,以真切的视角记录时代切面,呈现多民族中国的细腻肌理与精神光谱。

从民族到世界,从族群叙事到文明对话,潇湘电影集团通过两大风格各异的电影节展,逐渐建构起一套具有主体意识与文化深度的策展体系,无论是在影片筛选、主题设置还是嘉宾邀请层面,潇影始终致力于打造一个平等、互信的交流空间,既不照搬海外语境,也不简化本土经验,而是在一次次交汇中打磨理解与尊重的尺度。

这种策展能力的建立,并非偶然,更不止于形式。它体现了潇影对“平台型国企”角色的重新理解:不仅是内容的出品方,更是文化生态的组织者、连接者。通过节展,它打通制度与创作之间的通路,让更多元的声音进入主流视野,也让电影在被“看见”的同时,拥有了被深入“理解”的可能。

图片

内容为王:潇影“策展力”的核心底牌

内容为王,是潇湘电影集团策展力的根基所在。湖南民族电影展和中非电影周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热闹,而是潇湘电影集团多年积累的内容实力沉淀。

图片

多年来,潇湘电影集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制作出品了一系列口碑载道、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回望其创作脉络,可以看到一种内在逻辑的嬗变,即从宏大叙事的叙述者,转型为复杂人物的观察者;从主旋律的代言者,演进为现实情感的穿透者。从《半条棉被》《袁隆平》的历史温度,到《长沙夜生活》里烟火长沙的日常诗意;从电视剧《底线》《问苍茫》的青春叙事,到参与出品《年会不能停!》《奇迹·笨小孩》等作品时展现出的类型探索与大众情绪共鸣,潇影不再满足于塑造一个“被赞美的人”,而是在寻找“需要被看见的人”。

内容的进化也推动了表达结构的升级。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潇湘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谷良曾多次强调:潇影不做市场的奴隶,但也决不做市场的弃儿,我们一定要做市场的主人!这不仅是立场表态,更是一种创作定位。在国有电影集团普遍面临“守正与创新”考题的当下,潇影试图以“双向结构”打开局面:一方面以现实主义为内核,坚守主流价值的厚度;另一方面借助类型化的表达壳体,拓展情绪触达的广度与灵活度。它既深入现实,又拥抱表达的变化——更年轻、更轻盈,也更复杂。

图片

这一创作理念在一系列作品中得以印证,电视剧《问苍茫》不仅收获口碑与热度的双赢,更完成了主旋律题材在表达方式上的一次成功转型。该剧斩获国内主流行业奖项大满贯,在央视播出期间CVB总局大数据份额高达10.839%,居全国所有频道首位,豆瓣评分更高达9.0,成为近年来最具思想性与观赏性的现实主义力作。而电影《年会不能停!》则在类型片路径上跑出一匹“年度黑马”:以12.92亿元的票房成绩登顶近三年元旦档观影人次第一,豆瓣评分8.1,猫眼评分9.6,淘票票评分9.4,在市场和口碑之间实现罕见的平衡。

图片

以人为本:打造新时代电影

共同体的根基工程

内容不是无源之水一个有表达、有穿透力的电影生态,背后必有一群有理想、有技艺、有生活质感的创作者。

过去两年,潇湘电影集团在“内容力”与“策展力”之外,在推进一项更基础、也更决定性的重要工程——夯实“人才力”。这不是简单的“引人用人”,而是一次从理念到结构的系统重构,旨在推动潇影从“平台型国企”向“创作型共同体”转型。

图片

这一转型,始于理念的更新。谷良在多个场合明确提出,头部电影源自头部人才。要成为头部电影企业,必须与头部电影人才形成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组织哲学。

潇湘电影集团以“以人才为中心,以人为本”“青春潇影,理想当燃”为企业价值观,主动打破编制边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纳青年创作力量——导演工作室、制片人工作室、制片中台等机制陆续搭建完成,不少年轻创作者由此拥有了“以作品为舞台”的职业入口。多元、灵活的用人机制也随之落地,从正式入职到项目合伙,从特聘专家到自由合作,潇影正逐步构建一个尊重个体、鼓励共创的人才环境。

在机制之外,潇影也在致力于构建一种持续互动的创作生态。近年来,集团持续举办湘籍电影名家研讨会,邀请张冀、田羽生、袁子弹、何可可等湘籍电影人湘交流,围绕剧本孵化、类型创新、青年导演扶持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引发对湖南电影未来图景的集体思考。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共识正在形成:电影的策源力,既来自区域文化的深厚土壤,也来自一个彼此激发的创作社群。

人才生态的真正目标,不是塑造几个明星项目,而是建立一套让人才自然生长、持续输出的机制。电影,从来都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层的协作艺术。潇湘电影集团正以“人才为本”的坚定理念,搭建制度、激活机制、培育社群,推动人才从“引进来”到“留下来、做出来、走出去”。今天的潇影,正在这条通往“新时代电影共同体”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从内容力的根基出发,到策展力的路径开拓,再到人才力的生态构建,潇湘电影集团始终在做的是一件事——为好电影的诞生,铺一条走得通的路。从这里出发的潇影,正一步步,走向一片可以生长理想的更远之地。


分享